聚焦民生福祉 创新审计方式 助力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医疗卫生机构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经验总结
阅读次数:46 时间: 2025-11-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均衡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决策部署,以研究型审计为引领,开展了该区医疗卫生机构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本次审计调查聚焦医疗资源均衡化、服务能力优质化、收费管理规范化三大核心,覆盖23家医疗卫生机构,揭示问题74个,促成63项制度出台,推动盘活14家闲置村级卫生室,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助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荣获2024年山东省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
提高政治站位,精准审计定位
卫生健康事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改革发展,是检验党和政府治理效能的“试金石”。茌平区审计局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民生需求,深刻认识到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审计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的重要抓手。
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分析问题,紧扣民生需求。立足审计机关政治站位,主动对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等顶层设计,聚焦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将审计重点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精准对接。积极回应民生需求,审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关心的医疗收费乱象、药品耗材管理漏洞、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树立研究型审计理念,构建研究闭环。将研究贯穿审计全链条,形成“研以致用、以研促审”的工作格局。从宏观战略中找方向。组建政策研究专班,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务院和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出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文件。从微观执行中找依据。审计组系统梳理卫生健康、财政、医保等部门相关政策文件,整理形成《医疗卫生领域政策法规汇编》,涵盖160余项政策文件,从医疗资源均衡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资金监管四大政策维度进行提炼总结,明确13项审计事项。通过政策研读,审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必须从政策执行层面追溯问题根源,从制度建设层面提出解决方案。从调查研究中找切口。为精准确定审计重点,审计组全方位开展行业调研。走出去学,赴莘县等地学习先进审计经验,重点关注优秀审计项目在医疗大数据审计等方面的创新做法;请进来讲,邀请卫生健康部门业务骨干、三甲医院财务专家、基层卫生院院长开展专题讲座,深入了解医疗行业特点、业务流程和风险点;沉下去看,实地走访12家乡镇卫生院、20家村级卫生室,与医护人员、就诊群众面对面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审计组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设备闲置率高,公共卫生服务重台账轻实效等问题,为精准确定审计重点提供了依据。
创新监督机制,提升审计效能
针对医疗卫生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数据密集的特点,茌平区审计局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机制,通过优化组织模式、强化质量控制、深化部门协同,全面提升审计效能。
创新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维协同、技术赋能”的审计模式,组建专家型团队,抽调具备医学、财务、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21人,成立数据分析组、法规审理组、业务核查组,实现专业能力与审计需求精准匹配;实施导师制培养,针对年轻干部医疗审计经验不足的问题,安排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与年轻干部“结对子”,通过“试点带训、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实战能力。
强化大数据审计,实现智慧监督转型。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提升审计精准性和效率。运用专业工具,构建医疗收费合规性分析模型、药品耗材进销存比对模型、公共卫生资金绩效模型等12个数据分析模型,通过跨系统数据比对,精准定位问题线索,如违规支付相关费用、药品耗材超加价、医疗项目超收费、重复收费等20多类审计疑点,并将分析结果分发到各现场审计小组予以核实。
强化质量控制,筑牢审计生命线。将精品意识贯穿审计全过程,探索构建“全流程管控、全要素保障”的质量体系,建立专项审计质量控制清单。对照《国家审计准则》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标准,制定包含立项审批、方案编制、证据获取、报告撰写、整改跟踪5个环节、32项具体要求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营审计质量控制清单》,首次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推进”,确保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构建“嵌入式”监督机制。针对医疗业务复杂、数据量大的特点,首次尝试现场审理,审理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问题定性的准确性等进行实时监督,防范审计风险,为后续同类审计项目提供了新经验。
优化团队协作模式,凝聚审计合力。强化跨领域统筹协同,从医疗行业内抽调内部审计人员、卫生健康部门选派管理人员补齐专业“短板”。通过提前开展政策专题培训与业务精准对接,进一步统一监督评价标准、规范审计工作流程,为本次专项审计调查的专业化、高效化推进夯实基础。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试点—分组—会商”协同联动推进审计工作。一是试点先行,强化经验协同推广。选择区中医院作为试点单位,通过“解剖麻雀”式审计,梳理出财务管理、药品采购、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同步联合业务骨干提炼审计方法与风险点,形成《试点审计指引》,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分组实施,突出跨组协同联动。将后续22家被审计单位按照乡镇划片分为5个小组,实行专人负责。为加强协作、打破信息孤岛,同时建立组间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流审计重点、难点问题,实现组内高效推进与组间协同互补,确保审计覆盖全面、重点突出。三是沟通会商,建立“每日一碰头、每周一研判”制度。组织业务骨干与医疗机构专家开展交流,重点围绕医疗政策内涵、异常行为表现等专业内容进行探讨,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通过多角度分析,审计人员对重大问题线索进行研判,精准定性问题、明确审计方向,切实提升了监督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深化成果运用,服务宏观决策
茌平区审计局坚持标本兼治,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审计专报为纽带,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服务宏观决策的“参谋助手”,通过撰写高质量审计专报,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聚焦体制性障碍,助推医疗资源共享。针对审计发现的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建立“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三级联动机制,助推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审计建议。聚焦机制性缺陷,推动政策优化完善。在药品耗材管理审计中,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药品、医用耗材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加强药品耗材全链条监管的建议,推动区卫生健康局出台《聊城市茌平区卫生健康系统药品耗材采购程序规范管理制度》,建立采购价格动态监测、供应商信用评价、违规行为联合惩戒等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聚焦制度性漏洞,促进长效机制建设。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建立“发现问题—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闭环管理。例如,针对财务管理失序问题,推动区卫生健康局出台《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账户管理、统一核算标准、统一资金监管;针对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开展不到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由区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出台了《关于印发聊城市茌平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存在问题集中整治方案》,并制定了全区《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细则》。
以整改落实为抓手,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建立“台账管理、督查督办、考核问责”三位一体整改机制,确保审计发现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单联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一编号,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措施和时限。实行销号制管理,整改完成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确保整改可量化、可检查、可追溯。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成立由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整改督查组,对23家被审计单位开展全覆盖督查。重点检查整改措施是否到位、问题是否反弹、长效机制是否建立。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发送《整改督办函》,约谈单位负责人,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区委、区政府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作者:刘霞 郎艳洁
当前位置: